【译文】
黄帝道:医经上说夏季如果被暑邪所伤,则秋季一定会得疟疾,但是现在有的疟疾并非如此,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夏季被暑邪所伤,则秋季一定会得疟疾,这是与四时发病规律相顺应而言。形证不同的疟疾则是因为与四时发病规律不符。比如发于秋季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季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季的,怕风;发于夏季的,多汗。
【原文】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译文】
黄帝说:温疟和寒疟的邪气都停留在哪里?伏藏在哪一脏?
岐伯说:温疟是因为冬季感受了风寒,邪气伏藏在骨髓中,到了春天阳气生发之时,如邪气不能自行外出,遇到暑热,就会使人脑髓消减,肌肉瘦削,腠理开泄,这时若过劳,邪气就会乘虚和汗液一同外出。这种病因为病邪潜藏于肾,所以发作时,邪气是自内出于外。在这样的情况下,阴气先虚,而阳气偏盛,阳盛就发热,热极而衰,邪气又入阴分。邪入阴分,则阳气又虚,阳气虚就会发冷,所以这种病是先热后寒,名叫温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