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接下来要有转折了,因为1902年本身就是陈海宁的重要转折点。
“但,你再看1902年的这篇论文……”
邵靖没有说完,便把其他的论文都关掉了,单独放大了这一年的论文画面。
当我顺着邵靖的思路再次看这一篇论文时,一下子发现了我一直忽略的蹊跷之处,也就是邵靖所说的“转变”。
“这家伙,”邵靖在面对转变时,不由自主地更换了对陈海宁的称谓,“竟在1902年的论文中大篇幅地用起了人力动力。虽然他在论文里写了放弃蒸汽机的原因是为了节省被蒸汽机和燃料所占用的重量,但这完全是一次倒退。毋庸置疑!”
“为什么会忽然倒退?他不像是这种脑子不清醒的人。”
“为了……”邵靖神秘地一笑,“为了徐建寅。”
“嗯?!”突然从论文跳转到了徐建寅身上,我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徐建寅在前一年死了,怎么死的?”
“炸……没错,突然间偏执地拒绝了一切明火的火力动能。”我忽然间觉得胸中的憋闷一下化解却好像又有什么再次袭来。
“我的德语也不怎么行,但从这篇论文里还是能多次看到陈海宁写‘机械不需要明火’的言辞。一篇工科论文,竟带着这么多透着悲伤情绪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