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邕虽然下令同时禁断佛、道二教,让僧尼、道士一律还俗,但实际上又下令另外设立通道观,简选著名的道士、和尚120人到通道观里学习《老》《庄》《周易》,名为通道观学士。所以,真正废除的只有佛教一教。
无论是太武帝拓跋焘和周武帝宇文邕的灭佛,还是齐文宣帝高洋的灭道,都可以看出,北朝的佛道之争与南朝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一,南朝的佛道之争主要是通过对教义、教理的辩论表现出来的,因此,著论撰文、造作伪经一类事情颇多;北朝的佛道之争则是通过政治权力进行,因此相伴而来的是镇压、强制等暴力手段。其二,南朝的佛道之争中,一批玄学之士站在佛教一边,使佛教徒的队伍大为壮观;在北朝的佛道之争中,儒家之士则和道教徒联合攻击佛教。其三,南朝佛道之争中与政治的瓜葛较少,大都是争正统;北朝佛道之争中则涉及政权稳定、民族关系等诸多政治因素,因此北朝的佛道之争往往演化为大规模的灭佛或灭道事件。
南北朝时期的佛道之争,并不仅仅是思想领域中的一场争论,尤其是当“夷夏之辩”成为佛道之争的一个主要命题之后,就使佛、道之争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但是,佛、道,乃至儒家学说,都为封建社会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人生道路。儒家强调“内圣外王”之道,主张内以修身养性而成圣人,外以助君治民理国名垂青史。应该承认,这是一条积极的人生道路。但在现实生活中,仕途坎坷,宦海风波又在所难免,于是不得不从兼济天下退而求取独善其身。佛教宣扬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只有看破尘缘,觉悟成佛,才能脱离俗世苦难,进入乐土。因此,佛教的主张恰恰和儒家学说相反,以出世来求得解脱,而不是从入世中寻求理想的实现。道教主张隐居山林,养生修炼,得道成仙,求得永生。因此,道教寻求的是一条避世的人生道路。显然,儒、道、佛的主张都能为一部分人所认同。也正因为如此,尽管佛、道之争始终存在,有时甚至十分激烈,但始终不会出现某一教消逝的状况。相反,在争论的同时,又彼此调和,相互吸收,共同存在。拓跋焘灭佛时对佛教徒实行杀戮时,寇谦之表示激烈反对即是证明。所以,北朝虽曾二度灭佛,但不过数年,佛教便又迅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