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派在创办学校的同时,还于1902年4月15日成立中国教育会,以从总体上推行革命教育。
革命派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并利用教育来宣传革命思想,培养民主革命骨干,建立革命组织,发动多次武装起义,最终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民主共和政权后,在文化教育领域里开展了反对封建主义教育的斗争,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教育改革。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仅仅存在3个多月,而且事务冗杂,但并未忽视教育改革。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通令》计14款,规定:学堂改称学校,监督总堂改称校长;清末学部颁布的教科书、清末学堂的奖励出身、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缩短中小学学习年限,增加自然科学、实业、实用知识方面的课程等。《标准》计11款,对各级学校的课程、教学时数等予以了规定。
蔡元培作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对当时的教育改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突出表现在教育方针的制定上。1912年2月,蔡元培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专门讨论教育方针。其后,他又提出了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五育”方针。对此“五育”方针,蔡元培作过详细说明,指出:“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也。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三者,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吾国古代之道德教育,则间有兼涉世界观者,当分别论之。)世界观、美育主义二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他强调“五育”的整体性,以人体为例比喻说明:“譬之人身: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60]